「我們得承認,過去六十多年來,港人的身份不時改變,不只一次,是多次的改變,連帶他們對事物的價值觀也不斷改變: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六十多年來,港人的價值判斷就這樣前後出現差異:往日是尊卑有序,今天講的是平等、自由。或許有人慨嘆:今不如古、世風日下,但改變了的身份和觀念是無法挽回的,我們就算不能欣然接受,也必須明白箇中變化的原因。」
─周永新
香港社會的種種演變,原來離不開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這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對香港社會的長期體察和研究心得。
近七十年來,香港人的身份不時在改變,從開埠最初的難民身份,到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市民身份,到九七後至今的中國公民身份,一次又一次的身份改變,使香港人對人對事的價值觀也在不斷改變,從而亦影響了整個社會的人事變遷。無論我們如何看自己,作為這個城市的市民、居住在這裏的香港居民、擁有中國公民身份的香港人,我們都會對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體會,也會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觀念。
今天港人身份上的迷失,不再有共同的生活追求目標,社會就顯得煩躁不安,個人也常感到困惑和無奈。為什麼這樣?本書所述事實,可為你提供答案。
此增訂版加上了一篇「全書簡要」,把本書要旨扼要簡述,有助讀者掌握本書要點。
作者介紹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1991年起,出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至2013年中退休。
周教授的研究範圍包括貧窮、社會保障、老人照顧、家庭政策。著作主要討論香港的福利政策,亦經常在報?發表文章評論時事。周教授參與的公職有多項,涉及福利、青年、人口、醫療和房屋等措施的規劃。譯者介紹
增訂版序
引言
第一階段 1945-1984
第1章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大陸難民到香港市民
回歸典禮驚覺身份轉變
戰後香港是難民收容所
港人的中國人身份
書本上和現實中的中國
發現漂流來港屍體的震撼
香港人不再是難民,是香港市民
1966年騷亂報告改變港人的身份認同
政府營造「香港市民」的身份認同
政府搞活動灌輸市民身份意識
香港市民身份的確立
第2章 香港人的價值觀:從生活至上到靈活走位
大陸難民和香港居民
大陸難民的根不在香港
難民怕與官府有接觸
大陸難民對政治有恐懼感
文革遺留下來的陰影
難民一切都是為求生活
港人講求實際效益
難民需要家人的幫助
「現實」和慷慨可以並存
戰後新一代的意識和價值觀
沒有公民意識,也不信任改府
不信任政府,但希望政府有改進
個人主義抬頭
港人對婚姻和家庭的重視不斷減退
港人對法治的觀念
逼出來的守法精神
第二階段 1984-2015
第3章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香港市民到中國公民
七十年代是香港的黃金時代
繁榮背後的社會代價
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逐漸形成
金耀基教授的「行政吸納政治」
港人有自由,卻沒有民主
香港居民擁有的居留權
市民身份的認同是一種感受
抗拒家庭團聚不人道
居民身份是法理定義
《基本法》與香港居民的權利
港人政治意識出現「大躍進」
港人對現代中國的認識
...
增訂版序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於2015年7月舉辦的「香港書展」期間出版,我感到十分開心,好像心裏積聚的一堆說話,突然間有機會傾訴出來。本書出版後,有買了來讀的朋友問我︰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寫這樣題材的書?是否有感於現在不少年輕人只說自己是「香港人」,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我構思一部以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為題材的書,其實早於我在2014年出版的《真實的貧窮面貌—— 綜觀香港社會60年》一書以前;不過,2013年秋,我接受扶貧委員會的委託進行退休保障的研究,當時手頭上有不少與貧窮相關的資料,所以先完成《真實的貧窮面貌》一書。我要寫一部以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為題材的書,因近年常有一個問題在我腦裏縈繞不去,這個問題是︰為什麼香港市民近年在意見上常有分歧,近乎凡事爭吵不休?我講的分歧,並不單指市民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而是背後所持的理念和價值,也常有很大的差異,根本無法透過對話和溝通加以彌補或收窄。更令人憂慮的是:雙方都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所以絕對沒有妥協的餘地,對話只會令大家更加堅持己見,分歧只會加深、不會化解。
我深一層的去問︰為什麼市民對事情的看法會有這樣南轅北轍的立場和價值觀?我想了很久,並且把市民的意見分歧和近年一連串有關香港的爭議事件連在一起,包括:東北發展計劃、港珠澳大橋和連接九龍與深圳的高速鐵路的興建等。我發覺在回歸前,類似因發展而引起的衝突和紛爭也是數之不盡,例如興建地鐵時涉及的收回土地和居民安置等,但問題大多可以順利解決,關鍵離不開賠償金額的多少,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錢」字。近年來的爭議,我發覺「錢」不再是萬能,例如東北發展計劃,反對者要求的並不是合理的賠償,而是政府為什麼要毀人家園,更且認為政府與其消滅香港的農耕活動,為什麼不收回只限少數有錢人玩的粉嶺高爾夫球場?這種賦有濃厚價值取向的看法,是回歸前沒有的,我想這種價值觀念的分歧,正是現在眾多爭議事件無法解決的因由。
這樣,不同的立場和價值觀與身份認同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而觸發我把兩者扯上關係的,是一次聽到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時用上「美國夢」(American dream)一詞。「美國夢」並不新鮮,美國政界領袖常用上「美國夢」來激勵人心,但對於這個「美國夢」,我不會有任何感受,也從來不會有這個夢,原因十分簡單:我不是美國人,所以我從來不會發「美國夢」。這個夢可以挑起美國人的感情,全因他們是美國人,而一旦有了這個美國人的身份,他們就有權去追求這個夢答應他們所要得到的東西,以及這個夢給予他們的願景和理想。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2014年)提出「中國夢」,在香港並沒有引起迴響。我看原因之一,是大部分香港市民並不着意自己中國人的身份,特別是自己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份子;所以什麼「中國夢」,就好像離自己很遠,並不是生活在香港的居民所要追求的。
從「美國夢」和「中國夢」的例子,可見住在同一地方的居民,他們對自己身份的感受,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看待這地方事物的立場和看法。就是因為身份與價值觀念的密切關係,我覺得有需要就着自己過去七十年在香港生活的經驗,回顧一下我是以怎樣的身份在香港居住,這樣我才能明白,香港居民在戰後這段時間內,他們對事物所持的立場和價值。
當我構思這本書的內容時,有一個問題在我心裏停留不去:香...